


2050 Net Zero Energy
打造能源新宇宙,開創淨零新未來
打造能源新宇宙
開創淨零新未來

文明始於能源的發展,能源仰賴科技的創新
讓創新成為養分,讓無碳成為目標,選擇能源發展的方向,建構你對未來的想像。
源宇宙 — 它是人類歷史演進的縮影,也是改變世界脈動的核心。
70萬年前,人類首次掌握了大自然的能源,開始瞭解火的用途、學習火的保存。強大的能源為人類帶來了安全的飲食、適合的溫度,源宇宙就此展開。
到 19 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帶來了能源使用方式的決定性改變,起初煤炭為推動蒸汽火車的主要能源,而後逐步成為發電主力,源宇宙在此得到飛速的發展。
20 世紀初,用途更為廣泛的石油一步步的取代了煤炭的地位,在工業、農業、交通、製造、民生等層面更多元的被應用,令人擔憂的是,石油是一種非再生的能源,但全球能源需求約30%來自石油,且隨著使用面的擴大,碳排放量也跟著不斷的升高,源宇宙面臨轉型的過渡期。
由於化石能源的污染以及碳排放量的升高,人們開始正視解決問題的本質,此刻我們最需要的便是「能源轉型」。為落實能源轉型,先由低污染、低碳排的「燃氣」取代傳統火力發電,向火力低碳化邁開步伐。同時我們也積極導入再生能源,包括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正式開啟源宇宙新紀元。
源宇宙持續演進的過程中,能源無碳化已是你我的共識。零碳能源在經過不斷的科學實驗及技術提升下,各種前瞻能源技術如地熱、氫能、海洋能等將逐步邁向商業化,未來將在考量經濟發展、生態和社會人文的各種條件下,務實推動前瞻零碳能源。零碳能源是2050淨零轉型的解答,源宇宙也將迎來脫胎換骨般的重大變革。
零碳能源包括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海洋能等)、氫能或其他搭配碳捕獲與儲存技術的火力發電設備等。因應各種能源不同的特性,以及電力需求的不確定性,未來要搭配儲能與電力系統整合以提升系統穩定度與韌性。
「有光就有電」是太陽能最大的特色,使其可裝設於多元的場域之中,是我國未來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支柱。
臺灣日照時長,比高緯度國家更有潛力,加上擁有完整的太陽光電生產鏈,因此極具太陽光電發展優勢。
未來將整合盤點設置太陽光電的潛力場域,並因應環境條件朝多元化的利用方向發展,例如開發屋頂型(如工業屋頂、學校屋頂等)、地面型(如地層下陷區或漁電共生等)、海上型、建築物整合型等,並研發新材料提升發電效率,使相同面積可以產生更多的電力。
風力發電是指運用風能轉換為電力的發電方式,設置場域不僅限於陸地,更能建置在海上,發展空間極大,與太陽光電併為我國能源轉型的兩大主力。
臺灣海峽風況佳,世界前50名風場將近一半都在臺灣西部海域,且我國近年陸續有離岸風場商轉,具備場域開發以及相關技術國產化之經驗,未來擁有許多發展機會。
未來的離岸風力將朝向浮動式、大型化機組發展,單一機組裝置容量預計將從現有6MW增加到20MW,使發電效率提升;另外,同步擴大風機設置場域,從近海走向風況更佳的遠洋或深海地區。
地熱擁有不受氣候影響、24小時穩定發電的特性,為我國零碳能源系統注入穩定的能量。
臺灣地熱資源豐富,主要存在於地表地熱徵兆明顯區域,如溫泉區。開發潛力集中於大台北大屯火山群、宜蘭、花東地區。目前臺灣已有傳統地熱案場商轉案例。
我國地熱發展將著重在地熱探勘、鑽井驗證等措施來提升開發成功率,如蒐集地底下岩層與流體的各種物理、化學參數來建構概念模型;並持續關注和引進國際先進鑽井技術,如精準及水平方向鑽井、產生裂隙等方式,以更先進的地熱技術,發掘更深層的熱能。
生質能用途廣泛,除發電外,也可作為交通運具的動力燃料,更可配合用電需求進行電力調度,是維持供電穩定的重要選項。
生質能是將有機物透過物理、化學等方式轉換成固、液、氣態等不同形式的燃料,例如農作物經乾燥壓縮後變成固體燃料、廚餘經過發酵形成沼氣等,再透過發電設備產生電力。現階段國內已建立產業鏈,且已有將生質能機組輸出國外的案例,具南向發展的競爭力。
臺灣目前農作物、廚餘和其他廢棄物與生質料源因來源分散而發展受限,所以建立完善集運系統,確保國內料源取得將會是生質能發展一大關鍵。未來亦將依技術發展與市場動態,研發新型態料源或視情況進口國外料源,並持續研發新技術,以落實商業化應用,擴大規模經濟發展。
氫以不同形態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中,而氫氣可透過化學反應,如透過燃燒產生熱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且最終產物僅為水,因此氫氣被視為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角色。
氫氣除用於發電外,亦用於許多工業製程上,目前臺灣氫氣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又稱灰氫)以及工業餘氫(產業於製程中無法利用的餘氫),未來將以再生能源的餘電電解水產製氫氣(又稱綠氫)的方式,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臺灣有氫燃料電池製造相關硬體技術,可創造氫能車等新的能源應用型態,促進產業鏈與商業發展 。同時在軟體面也具有基礎系統整合能力,透過強化自主研發能力,將促進燃料電池在我國推廣與應用,具產業發展潛力。
因應淨零轉型,未來須大量仰賴綠氫,並搭配輸儲基礎設施,優先透過進口綠氫滿足國內需求。在應用端則開發氫氣發電、供熱等技術,提升氫能在能源系統的重要性,應用於運具、儲能產業、住商等多元用途。
氫以不同形態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中,而氫氣可透過化學反應,如透過燃燒產生熱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且最終產物僅為水,因此氫氣被視為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角色。氫氣除用於發電外,亦用於許多工業製程上,目前臺灣氫氣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又稱灰氫)以及工業餘氫(產業於製程中無法利用的餘氫),未來將以再生能源的餘電電解水產製氫氣(又稱綠氫)的方式,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臺灣有氫燃料電池製造相關硬體技術,可創造氫能車等新的能源應用型態,促進產業鏈與商業發展 。同時在軟體面也具有基礎系統整合能力,透過強化自主研發能力,將促進燃料電池在我國推廣與應用,具產業發展潛力。
因應淨零轉型,未來須大量仰賴綠氫,並搭配輸儲基礎設施,優先透過進口綠氫滿足國內需求。在應用端則開發氫氣發電、供熱等技術,提升氫能在能源系統的重要性,應用於運具、儲能產業、住商等多元用途。
海洋因存在不同的地理條件而造就許多發電方式的可能性,例如可透過波浪、洋流、潮汐、溫度差、鹽度差等海洋的特性來進行發電。
臺灣四面環海,加上周遭海域有穩定洋流經過,不占用陸地空間的海洋能具有高度發展潛力;我國目前已有離岸風電的相關經驗,且國內海洋技術團隊已長期投入研發波浪能和洋流能相關技術,以後可望走向商業化。
未來將先行投入較適合本土發展的波浪能與洋流能技術示範機組開發,並驗證機組抗颱能力與深海錨錠裝置,同時提高發電效率及遠洋電力傳輸等技術。而開發場域將由近海至遠海,先開發小型示範場域,技術成熟後再邁向大型商業級電廠。
我國能源轉型將持續佈署各種零碳電力技術,由於各種技術特性不同,電力系統調度的複雜度也隨之提升,因此未來在高再生能源占比的趨勢下,提升電網韌性將會是穩定供電的關鍵之一。
臺灣近年已積極於全國各地佈建智慧電表,以及透過電網數位化、系統自動化等新技術讓電力供需調度更具彈性,同時我國高競爭力的資通訊技術也將是推動電力系統智慧化的最大優勢。
未來電力系統整合的面向相當多元,如因應再生能源的變動性,將結合氣象預測系統,提高發電量預測的精準性,同時可透過新技術達成電網中發電、輸電和配電系統間的「雙向溝通」,讓即時性數據數位化、可視化,並進一步分析數據,達成即時智慧化電力資源調度,讓電力調度更加靈活與穩定。
因應全球再生能源占比持續增加,各國紛紛將儲能系統列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我國在能源轉型的步伐下,儲能系統將成為臺灣電力系統與用戶的保護網,以確保供電穩定。
臺灣不僅硬體方面有完整的電池產業鏈,在資通訊技術以及軟體設計等面向亦具國際競爭力,意即我國儲能產業不僅有代工的實力,亦有提出全方位解決方案能力,具高度發展潛力。
我國儲能的應用可分為電力系統側和用戶側,系統側儲能處理電網能量調度、即時調度補充備轉容量、紓解饋線雍塞,而用戶側除了可以再生能源自發自用以外,也能結合電池交換站和透過車輛到電網(Vehicle to Grid, V2G)模式,將電池交換站或電動車儲存的電量回輸至電網,真正落實「藏電於民」。未來將持續投入科技研發,以提升儲能電池的安全性並降低成本。